潜合自动化手机网站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春季混凝土注意事项‖“温度和湿度双控”有效预防混凝土开裂

春季气温逐渐回暖但仍不稳定,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有以下注意事项:

一,原材料方面

1. 水泥:

优先选用早期强度高、性能稳定的水泥,且要注意水泥的储存条件,防止受潮结块影响性能。

2.骨料:

要检测骨料的含水率,因为春季空气湿度变化大,骨料含水率可能有所波动,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用水量,保证水灰比准确。

3. 外加剂:

根据春季气温特点,选择合适的外加剂。如气温较低时,可使用早强剂或防冻剂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抗冻性能;气温较高时,可使用缓凝剂防止混凝土过快凝结。

二,配合比设计方面

1.考虑气温变化:

根据春季不同时段的气温调整配合比。低温时,适当减少用水量,增加水泥用量提高早期强度;气温较高时,可适当增加用水量或使用高效减水剂,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2.确定合理砂率:

依据骨料的颗粒级配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要求,确定合理的砂率,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密实性。

三,混凝土搅拌与运输方面

1.搅拌控制:

严格控制搅拌时间和搅拌温度,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可适当延长搅拌时间,使水泥与外加剂等充分反应。

2. 运输保温与防失水:

使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时,要注意保温和防止水分蒸发。低温时可对搅拌车罐体进行保温包裹;高温干燥时,可在罐体上覆盖湿布,防止混凝土水分散失过快导致坍落度损失。

四,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方面

1.浇筑前准备:

浇筑前要清理模板和基层,确保无杂物、积水。对模板进行湿润处理,但不得有积水。

2. 浇筑速度:

根据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现场施工条件,合理控制浇筑速度,避免出现冷缝。

3. 振捣密实:

采用合适的振捣设备和振捣方法,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无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振捣时要快插慢拔,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无气泡冒出为宜。

五,混凝土养护方面

1.保湿养护:

春季空气湿度不稳定,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土工布等方式,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保证水泥水化反应的顺利进行。

2.温度控制:

注意昼夜温差变化,低温时可采用保温材料覆盖,如草帘、棉被等,防止混凝土受冻;高温时要避免阳光直射,可采取遮阳措施。

六,质量检测方面

1. 强度检测:

按规定制作混凝土试块,进行标准养护和同条件养护,定期检测混凝土的强度,及时掌握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情况。

2. 外观检查:

经常检查混凝土表面是否有裂缝、麻面、蜂窝等缺陷,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在春季混凝土施工中,预防裂缝需结合气温波动、湿度变化等特点,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到养护进行全流程控制。以下是具体措施:

一、材料与配合比优化

1. 水泥选择

优先选用中低热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降低水化热峰值,减少温度应力。

避免使用早强型水泥,防止早期收缩过快。

2. 骨料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骨料含泥量(≤3%)和泥块含量(≤1%),减少收缩变形。

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提高混凝土密实度。

3. 掺合料与外加剂

合理掺加矿粉(S95级,掺量20%~30%),降低水化热并改善耐久性。

掺加高效减水剂,降低水灰比(≤0.4),减少干缩。

必要时添加膨胀剂(如UEA),补偿收缩变形。

二、施工工艺控制

1. 混凝土搅拌与运输

延长搅拌时间(比常温增加30~60秒),确保矿粉、外加剂分散均匀。

运输过程中覆盖保温材料,避免阳光直射或低温导致温度骤降。

2. 浇筑与振捣

避开大风、低温时段(如昼夜温差>10℃时),选择气温稳定的时间段施工。

分层浇筑厚度不超过300mm,振捣密实且避免过振,防止骨料下沉和泌水。

浇筑后及时刮平表面,减少塑性收缩裂缝。

3. 模板与基层处理

模板需平整且具有足够刚度,避免变形导致裂缝。

基层提前湿润但无积水,防止混凝土失水过快。

三、养护措施

1. 保湿养护

浇筑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或土工布,保持表面湿润7~14天。

高温干燥时,可采用喷雾养护,避免表面干缩。
 

2. 温度控制

低温时覆盖保温材料(如草帘、棉被),夜间温度<5℃时需采取防冻措施。

高温时搭设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表面温度过高。

3. 拆模时机

侧模拆除需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底模需根据同条件试块强度确定,避免过早拆模产生荷载裂缝。

四、环境适应性调整

1. 应对昼夜温差

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控制在20℃以内,可通过埋设测温元件监测。

夜间低温前提前覆盖保温层,减少温度应力。

2. 防风与防干燥

大风天施工时,在作业面设置挡风屏障,减少水分蒸发。

湿度<60%时,增加喷雾频率,保持环境湿度。

五、特殊部位处理

1. 薄弱环节加强

在梁柱节点、后浇带等易开裂部位,配置附加钢筋网片。

预留伸缩缝或后浇带,释放收缩应力。
 

2. 二次抹压

初凝前对表面进行二次抹压,消除塑性裂缝。

总结

春季混凝土裂缝预防需重点关注温度与湿度的双重控制,通过优化材料、精细化施工和科学养护,最大限度减少收缩与温度应力。若出现微小裂缝,可采用表面封闭法(如涂刷环氧树脂)处理;结构性裂缝需通过压力灌浆等专业方法修复。

春季混凝土生产注意事项清单

一、原材料管理

1. 水泥

严格把控水泥进货渠道,选用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厂家的产品。

不同品种、强度等级、批次的水泥应分开存放,并有清晰标识。

定期检查水泥的储存情况,防止受潮结块,如发现水泥有结块现象,不得用于生产。

2. 骨料

每天检测骨料的含水率,尤其是雨后需增加检测频率,根据含水率及时调整生产配合比中的用水量。

控制骨料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确保符合标准要求,避免因杂质过多影响混凝土性能。

保持骨料堆场的排水畅通,防止积水。

3. 掺合料

对粉煤灰、矿粉等掺合料,检查其细度、活性指数等关键指标,确保质量稳定。

掺合料储存罐要密封良好,防止受潮,定期清理罐内积灰。

4. 外加剂

根据春季气温变化,合理选择外加剂类型,如低温时使用早强剂、防冻剂,气温较高时使用缓凝剂。

使用前进行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试验,确定最佳掺量。

定期检查外加剂储存罐,防止沉淀、结晶,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

二、配合比设计与调整

1. 考虑气温因素

密切关注春季昼夜温差和气温变化趋势,低温时段适当提高水泥用量,降低水胶比,增强混凝土早期强度;气温升高时,可适当增加用水量或调整外加剂用量,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2. 适配原材料变化

当原材料产地、品种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配合比验证和调整,确保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

3. 特殊需求配合比

根据工程对混凝土抗渗、抗冻等特殊性能要求,优化配合比设计,添加相应的外加剂或掺合料。

三、生产过程控制

1. 计量设备校准

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原材料计量准确,每盘计量允许偏差:水泥、掺合料±1%,粗、细骨料±2%,水、外加剂±1% 。

2. 搅拌时间控制

根据原材料特性和混凝土性能要求,适当延长搅拌时间,一般比其他季节延长30 - 60秒,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

3. 出机温度监控

关注搅拌用水和骨料的温度,必要时对水进行加热或冷却处理,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在适宜范围,一般不宜低于5℃,不宜高于35℃。

四、运输管理

1. 车辆选择与调度

根据运输距离和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混凝土运输车辆,确保混凝土在初凝前运至施工现场。
运输车辆装料前应将车内残留混凝土清理干净,并湿润车厢。

2. 运输过程防护

春季昼夜温差大,低温时段对运输车辆进行保温覆盖;高温、大风或干燥天气,采取保湿措施,如在罐体上覆盖湿布,防止混凝土水分散失过快导致坍落度损失。

五、质量检测与控制

1. 出机检验

每车混凝土出机前,必须检测坍落度、扩展度、和易性等工作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得出厂。
随机抽样制作混凝土试块,包括标准养护试块和同条件养护试块,用于检测混凝土强度。

2. 强度检测与分析

按规定的龄期对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及时分析强度数据。如发现强度异常,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

3. 施工现场沟通

与施工现场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的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对生产进行优化。

(责任编辑:潜合自动化)
    在线咨询(7*24)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