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炉矿渣粉的介绍:
一,定义与来源
高炉矿渣粉是将炼铁高炉排出的水淬矿渣经细粉磨后得到的粉末状产品。在高炉炼铁过程中,铁矿石、燃料(焦炭)、石灰石和白云石等原料反应,生成的以硅酸盐与硅铝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熔融物,浮在铁水表面,经水淬成粒后形成粒化高炉矿渣,再经加工处理成为高炉矿渣粉。
二,生产工艺
研磨:利用立式磨、球磨机等设备将初步处理后的高炉矿渣研磨至所需细度,精确控制研磨工艺对颗粒大小和分布至关重要。
筛分:采用不同规格筛网进行多级筛分,去除杂质和大颗粒物料,确保产品粒径符合行业标准。
活化处理:通过高温煅烧和化学激活等方法增加矿渣粉的反应性,使其在水泥或混凝土中发挥更优异性能。
附加剂掺配:掺配适量的硅酸盐、石膏等掺合料,调节硬化时间、增强强度发展以及提高耐久性。
三,性能特点
潜在水化活性:与水泥混凝土混合时,活性SiO₂、Al₂O₃与水泥水化产生的Ca(OH)₂反应,形成水化硅酸钙产物,填充孔隙,提高致密度,提升水泥和混凝土性能。
潜在水硬性:矿渣中含有硅酸盐、铝酸盐及大量含钙玻璃质,具有独立水硬性,在氧化钙与硫酸激发作用下,遇水就能硬化,细磨后硬化过程加快。
四,应用领域
水泥生产:可作为水泥混合材,与熟料、石膏粉合成高掺量矿渣水泥,提高水泥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混凝土制备:作为混凝土掺和料,等量取代部分水泥,可配制高强度、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抗渗性、抗海水侵蚀性能等,降低水化热,抑制碱集料反应。
其他领域:还可应用于路基工程、地下工程等,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对天然资源的开采。
五,等级划分
矿粉按等级划分分为S75、S95、S105三个等级,如S95矿粉是指与水泥同掺情况下28天强度至少达到水泥强度的95%,并且最新规范要求各个等级矿粉应控制其比表面积≥400m²/kg。
矿粉在混凝土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工作性能
增加流动性:矿粉颗粒较细,能填充水泥颗粒间的空隙,使混凝土拌合物更加密实,从而增加其流动性,便于施工浇筑,尤其在泵送混凝土中,可减少泵送阻力,提高泵送效率。
提高黏聚性:能使混凝土拌合物的黏聚性增强,防止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出现离析、泌水现象,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二,增强力学性能
早期强度发展:在混凝土早期,矿粉可参与水泥的水化反应,与水泥水化产生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更多的水化产物,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后期强度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矿粉的活性进一步发挥,持续与氢氧化钙等物质反应,不断填充混凝土内部的孔隙,使混凝土结构更加致密,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一般可使混凝土28天甚至更长龄期的强度有较大幅度提升。
三,提升耐久性能
抗渗性提高:矿粉的掺入使混凝土内部孔隙细化、孔隙率降低,结构更加密实,从而有效阻止外界水分和有害介质的侵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抗侵蚀性增强:能降低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含量,减少因氢氧化钙被侵蚀而导致的混凝土结构破坏,同时使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更加稳定,提高其抗硫酸盐侵蚀、抗海水侵蚀等性能,延长混凝土结构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
抑制碱集料反应:矿粉可以降低混凝土中的碱含量,抑制碱集料反应的发生,避免因碱集料反应导致的混凝土膨胀、开裂等破坏现象,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四,降低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量,而矿粉的水化热较低。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矿粉可部分取代水泥,减少水泥用量,从而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减少因温度变化产生的裂缝,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
五,环保与经济效应
节约资源:大量使用矿粉可减少水泥的用量,从而减少对石灰石等天然资源的开采,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减少污染:水泥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矿粉的应用可降低水泥的生产和使用量,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同时,矿粉的价格相对水泥较低,使用矿粉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生产成本。
混凝土中矿粉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学性能
活性成分:矿粉中活性氧化钙(CaO)、二氧化硅(SiO₂)、三氧化二铝(Al₂O₃)等含量应较高,它们是矿粉发挥活性的关键成分,通常要求活性SiO₂ + Al₂O₃ + Fe₂O₃的含量不低于70%。
有害物质:三氧化硫(SO₃)含量一般不超过4%,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0.02%,若含量过高会对混凝土中的钢筋等产生腐蚀作用,影响混凝土耐久性。游离氧化钙(f-CaO)含量需控制在1%以内,过量会导致混凝土安定性不良。
二,物理性能
比表面积:一般要求比表面积不小于400m²/kg,比表面积越大,矿粉与水泥浆体的接触面积越大,活性发挥越充分,但过大也可能导致需水量增加等问题。
粒度分布:颗粒粒径分布合理,0.045mm筛筛余不大于30%,确保矿粉在混凝土中能均匀分布,填充水泥颗粒间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
流动度比:流动度比是衡量矿粉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不小于95%,表明矿粉掺入后不会显著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
密度:矿粉的密度一般在2.8-3.1g/cm³之间,密度过大或过小可能意味着矿粉的成分或结构存在异常。
四,其他性能
含水量:矿粉的含水量应不超过1%,水分过多会导致矿粉结块,影响其在混凝土中的分散性和活性发挥,还可能使混凝土的水胶比失控。
活性指数:反映矿粉参与水化反应后对混凝土强度的贡献,7天活性指数一般不低于75%,28天活性指数不低于95%。
矿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矿粉自身性能
1. 活性成分含量
矿粉中活性SiO₂、Al₂O₃等成分的含量直接决定其水化反应能力。例如,活性指数高的矿粉(如S95级)能显著提升混凝土后期强度。
2. 细度与颗粒分布
比表面积越大(如≥400m²/kg),矿粉与水泥浆体的接触面积越大,活性发挥越充分,但需水量可能增加。
合理的粒度分布(如0.045mm筛筛余≤30%)可填充水泥颗粒间隙,改善混凝土密实性。
3. 化学组成
控制SO₃、Cl⁻、f-CaO等有害物质含量(如SO₃≤4%、Cl⁻≤0.02%),避免对钢筋锈蚀或混凝土开裂。
二、矿粉掺量
1. 掺量范围
掺量通常为胶凝材料总量的20%~50%,具体需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性能要求调整。例如,大体积混凝土可掺30%~50%以降低水化热。
2. 早期与后期强度平衡
掺量过高可能延缓早期强度发展,需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掺量(如S95矿粉掺量20%~30%时综合性能较好)。
三、混凝土配合比
1. 水胶比
低水胶比(如≤0.4)能促进矿粉与水泥的协同水化,提升密实度和耐久性。
2. 骨料级配
骨料级配良好时,矿粉可更有效地填充空隙,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
3. 外加剂的协同作用
与减水剂复配可改善流动性,补偿矿粉需水量增加的问题;与引气剂配合可提高抗冻性。
四、施工工艺
1. 搅拌与振捣
延长搅拌时间(如增加30~60秒)可确保矿粉均匀分散,避免局部团聚。
振捣充分能减少气泡,提升混凝土密实度。
2. 养护条件
湿润养护(如覆盖薄膜或洒水)可促进矿粉持续水化,尤其对后期强度增长至关重要。
高温养护可能加速矿粉反应,但需避免早期脱水导致开裂。
五、环境条件
1. 温度
低温环境(如≤5℃)会减缓矿粉水化速度,需适当延长养护时间或调整外加剂。
2. 湿度
干燥环境可能抑制矿粉活性,需加强保湿措施。
3. 侵蚀介质
在硫酸盐或海水环境中,矿粉的高密实性和低Ca(OH)₂含量可显著提升抗侵蚀能力。
六、其他因素
1. 矿粉与水泥的相容性
不同品种水泥(如硅酸盐水泥与矿渣水泥)与矿粉的反应效果存在差异,需通过试验验证。
2. 运输与储存
矿粉需防潮储存,结块后需重新粉磨,否则影响分散性和活性。
优化矿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效果需综合考虑矿粉品质、掺量、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及环境条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方案,以平衡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
(责任编辑:潜合自动化) |